科普 | 7 分钟了解完现代光学鼠标
Hello 大家好,这里是键盘侠说,上期我们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一遍鼠标发展,还没看过的点这里:
数码宅男都爱摸的宝贝,是这样来的
今天就专门花一期的内容来讲一下现代光电鼠标。本期视频如果有说明不到位,遗漏或者是说错的地方,也欢迎各位观众大佬们指正说明,毕竟键盘侠来讲鼠标,隔行如隔山呀,讲错的话,你来打我啊(狗头保命)。
一般来说,现代的光学鼠标是由外壳+微动+滚轮+传感器(引擎)+主板+ RGB 灯这些主要部件组成的,最核心的地方是微动、滚轮以及传感器(引擎)。
微动
先来看看微动吧,它是一种施压促动的快速开关,又叫灵敏开关,也就是我们熟知鼠标按键,在一定程度上也类似于键盘中的轴体。
鼠标上所有的按键下都有微动开关,它的内部采用了金属簧片触发部件,我们按下鼠标上的键按后,微动开关内的金属簧片触发一次,并且向电脑传送出一个电讯号,之后再复位,这算完成了一次点击操作。
目前常见的微动品牌有欧姆龙(OMRON)、TTC、cherry 樱桃、IC、ZIPPY 等。
引擎
再来看看光学鼠标的传感器,也叫引擎,它的作用很简单,但也很重要。
主要是将鼠标移动的物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发送到主机上以实现对应屏幕上光标的移动。
引擎中有 2 个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大家选购鼠标必看的参数——采样率和回报率。
关于鼠标的采样率(DPI),这里一直有个误区,大家习惯性的都叫做DPI。
但其实 DPI 指的是图像每英寸长度内的像素点数;而 CPI 是指每英寸的测量数,指的是鼠标在平面上每移动 1 英寸向计算机发回的指令数,
后者才是衡量鼠标性能的指标,所以应该叫鼠标 CPI 才对。
不过鼠标商家们口中的 DPI 实际上就等同于我们上面讲到的 CPI,所以可以不用太纠结这个点。
理论上,DPI 越高,鼠标的灵敏度就越好,比如说你用 100DPI 移动鼠标,屏幕上可能只动了 5cm,而如果你换成 800DPI,那移动的距离可能就是 16cm 了。
还可以这样描述 DPI,它就像古代打仗的用兵数量一样,越多越好,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嘛,所以呢一般可以认为 DPI 越高的鼠标,就越好用,价格也就会越贵。
另一个要讲的鼠标引擎参数是回报率,它指的是鼠标 MCU(微型控制单元)与电脑的传输频率;
简单点说就是鼠标向计算机报告位置的频率,单位是 Hz(赫兹),回报率越高就越能发挥出鼠标的性能,落位就越精准,指哪就到哪;
因此回报率高的鼠标也更加适合游戏玩家。当然,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它对电脑的配置也有要求:
如果你的电脑配置较低,但又把鼠标回报率设置到很高的话,反而会让鼠标掉帧。所以很多鼠标都支持手动调节回报率,一般设置为 125Hz 就好。
滚轮
最后一个鼠标核心元件是滚轮,不同的滚轮结构,在使用手感及寿命都是不一样的。一般可认为它有两种形态。
一是光栅式结构滚轮,在早期出现鼠标滚轮时,它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了。
它通过滚轮光栅对红外线的遮挡与否,生成通断信号来判断滚轮是否工作。
由于红外发射、接收装置以及滚轮光栅之间无实质性接触,因此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
目前的话,一些老牌厂商还会使用光栅式滚轮,比如经典的罗技 G502。
第二种形态是机械编码式滚轮,它也是目前在鼠标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滚轮,与光栅式结构滚轮相比,其优点在于安装容易、结构简单、主控编程也很容易。
它的核心元件仅仅是一个机械编码器,滚轮滚动带动编码器内的转盘转动,转盘上的触点与编码器内部固定触点相接触,从而产生通断信号。
不过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长时间使用的话容易出现磨损,进而导致鼠标滚轮失灵。
以上就是现代光学鼠标的的三大核心元件了,除去这些,鼠标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好看的 RGB 外观等方面也是十分关键的;
但每个人的手型和审美都因人而异,所以每个人对于鼠标的选购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在这里也希望这个视频能帮大家买到趁手的鼠标。
好了,又要告一段落了。这期视频算是把光学鼠标大致讲了个遍了一下,也算是给上期的内容做个 Ending。觉得本期不错的话,恳请各位大佬赏小人几个赞吧,我们下期再见吧。
每天都在摸着人家,还享受着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