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山石窟
37°33′54″N 102°44′27″E / 37.565119°N 102.740792°E / 37.565119; 102.740792
天梯山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分类石窟寺及石刻时代北朝至唐编号5-470认定时间2001年6月25日
天梯山石窟在甘肃的位置
天梯山石窟,起始名为凉州石窟,名称出自《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位于凉州,类型为石窟寺及石刻[1]。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城南约50公里的天梯山上,石窟分布在西南峭崖绝壁间。
凉州石窟开凿于北凉沮渠蒙逊时(公元412~439年)北魏、北周、隋、唐、西夏、元诸代都曾在这里开窟或重建,至明、清时期已成为喇嘛寺院。现存洞窟3层19处,窟内保存壁画数百平方米,佛像100多尊。
1959年9月,因修建黄羊河水库,窟址处于水库淹没区,部分造像、壁画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
历史[编辑]
开凿历史[编辑]
武威,古称凉州,姑臧,有着西北首府、六朝古都、雍凉之都、天下要冲、国家番卫,凉国故地的称号。凉州雄踞于西北中心,凉国的国都所在,成为历朝历代西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故有《周书》凉州绯色天下最、《后汉书》有凉州之畜牧天下饶的盛誉。
魏晋时期,随佛教传入,西来东往的高僧大德多驻栖于此。在当地统治者的扶持下,两周成为西北最重要的佛教中心。著名高僧竺护法、鸠摩罗什、昙无谶、昙摩密多等,都曾在此译经。
公元412年,北凉国主沮渠蒙逊迁都凉州,“专弘事佛,于凉州南百里崖中大造形象,千变万化,惊人炫目。”这座距今1600年的凉州石窟便是天梯山石窟,经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继创修。
明代《重修凉州广善寺铭》记载,当时有26窟,在前古刹遗址有“构材聚共,凿山架楹,筑宫于其间,凡八层,高十有六丈,有钟鼓二楼,两庑、山门,”经历代地震破坏,到解放初期,洞窟仅存16窟,大体为上、中、下三层,最高层距地表约60米,是较早的仪器洞窟,开凿于北朝。
第1、4、17、18窟开凿于北凉时期,其余都是隋唐规制而经后世重修的。洞窟内保存造像一百多尊、壁画数百平方米以及魏、隋唐汉藏文写经和汉唐绢画等珍贵文物[2][3]。
文物搬迁[编辑]
黄羊河水库
1958年,当地政府为解决黄羊河流域灌溉问题,决定在黄羊河上游修建水库。石窟所在地,成为唯一最理想的库址。据水库工程处当时的计算, 水库蓄水后, 窟群下部的第1、2层计10个洞窟将全部被淹没在水中。特别是由于开凿石窟的岩层均为浅红色的砂砾岩, 经长期浸泡, 将会有坍塌的危险。为了挽救这一珍贵的艺术宝库, 政府决定对石窟进行搬迁保护。
1959年,天梯山石窟文物搬迁工作队成立,队长为常书鸿, 副队长为吴怡如,队员由敦煌文物研究所和甘肃省博物馆抽调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整个工作从1959年11月18日正式开始, 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专长, 分临摹、摄影、测量、清理、发掘和搬塑像剥壁画五个小组。石窟内43尊造像、近300平方米壁画、清理的文物及25箱残片, 于1960年4月24-26日运回甘肃省博物馆保存;文字、图片资料由敦煌文物研究所保存。
文物修缮与回归[编辑]
1992年在大佛窟外围筑起钢筋混凝土围堰大坝,把原来30多年浸泡于水中的7尊佛像与水彻底隔绝开来, 避免了水对石窟文物的浸害。相关专家对大佛窟岩体进行加固, 修复了大佛窟的塑像。武威市集资修建了通往窟区的道路、大佛窟的窟基护坡, 架设了输电线路。
近年来, 在中国国家文物局“原址原位修复精神”的指导下, 武威地方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学者、专家和石窟工作人员多方协调,甘肃省博物馆移交壁画、塑像有579个序号,内容为北魏、隋、唐、元、明时代的多层壁画120多平方米,塑像22尊, 佛头9个, 塑像、壁画残件25箱,于2006年回归武威[4]。
壁画风格[编辑]
北凉时期壁画的主要内容有千佛、飞天、菩萨和天王。制作方法和敦煌与麦积山等早期石窟补花的制作方法相同,即在抹光压实的泥层上直接敷彩。绘画“以线造型”,线条遒劲流畅;以土红色作底,然后在上彩著色,使得色彩协调统一。北魏壁画内容包括有飞天、菩萨、千佛、佛像和供养人。北魏壁画人物造型爽朗清瘦,即“秀骨清像”,描线熟练圆润、组织严谨、勾勒遒劲、细匀挺拔;色彩丰富,以青、绿为主,敷色细腻臻丽、浓郁雅正,重视补色的运用,色彩鲜明和谐,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唐代壁画内容包括,初唐伎乐、供养人画像、盛唐三立佛、拈花菩萨、中唐供养人和晚唐千手观音。唐代壁画的宗教形象已完全世俗化,并具有了浑圆、真实的立体感。宗教意义减弱,绘画的审美性增强。明代壁画内容形式都较为单纯,有佛像、天王等,没有宏大的场面以及众多世俗细节,但显示出沉雄奔放的风格,色彩明快典雅。[5]
在中国石窟中的地位[编辑]
1994年, 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石窟研究专家宿白先生, 通过实地考察与考证,认为中国石窟起源于凉州石窟, 创立了“凉州模式”的学术观点。而凉州模式现存的例子,就是天梯山石窟。
参考文献[编辑]
^ 甘肃省文物局.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0-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
^ 张立胜. 武威天梯山石窟文物的搬迁. 敦煌研究. 2019, (1). doi:10.13584/j.cnki.issn1000-4106.2009.01.022.
^ 安洋; 孙新强. 天梯山石窟 石窟鼻祖之厄. 中华遗产. 2017, (10): 142–149.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 李庆玲. 甘肃省博物馆藏天梯山石窟壁画的保护性修复.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9, (5). doi:10.19490/j.cnki.issn2096-0913.2019.05.023.
^ 天梯山壁画艺术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cdmd.cnki.com.cn. [2020-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5).
查论编甘肃省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兰州市
鲁土司衙门旧址(含显教寺和雷坛)
明肃王墓
红城感恩寺
兰州黄河铁桥
青城古民居
五泉山建筑群
兰州府城隍庙
金天观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旧址
嘉峪关市
万里长城-嘉峪关
果园—新城墓群注1
黑山岩画
金昌市
圣容寺塔
永昌钟鼓楼
三角城遗址
永昌北海子塔
白银市
会宁红军会师旧址
牛门洞遗址
永泰城址
小川瓷窑遗址
天水市
麦积山石窟(含仙人崖石窟、鲁恭姬造像碑)
大地湾遗址
兴国寺
伏羲庙
胡氏古民居建筑
水帘洞—大像山石窟
玉泉观
后街清真寺
秦安文庙
木梯寺石窟
狼叫屲遗址
李崖遗址
马家塬遗址
放马滩墓群
毛家坪遗址
武山圣寿寺
天水纪信祠
河峪摩崖石刻
武威市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武威文庙
白塔寺遗址
雷台汉墓
天梯山石窟
瑞安堡
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
旱滩坡墓群
高昌王和西宁王墓
海藏寺
圣容寺
天祝东大寺
酒泉市
莫高窟(含西千佛洞)
榆林窟(含东千佛洞石窟)
居延遗址
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
锁阳城遗址(含锁阳城墓群、锁阳城古渠道遗址)
悬泉置遗址
果园—新城墓群注1
西河滩遗址
火烧沟遗址
破城子遗址
缸缸洼遗址
火石梁遗址
砂锅梁遗址
六工城遗址
踏实墓群
酒泉鼓楼
大黑沟岩画
五个庙石窟
玉门油田老一井
马鬃山玉矿遗址
昌马石窟
张掖市
骆驼城遗址(含骆驼城墓群)
张掖大佛寺
马蹄寺石窟群
黑水国遗址
许三湾城及墓群
圆通寺塔
文殊山石窟(含文殊山后山千佛洞、古佛洞)
八卦营城址(含八卦营墓群)
张掖鼓楼
西来寺
张掖会馆
东灰山遗址
草沟井城址
甲子墩墓群
西灰山遗址
张掖东仓
张掖高总兵宅院
童子寺石窟
庆阳市
北石窟寺
南佐遗址
凝寿寺塔
东华池塔
湘乐砖塔
罗川赵氏石坊
秦直道遗址庆阳段
塔儿庄塔
白马造像塔
脚扎川万佛塔
环县塔
肖金塔
塔儿湾造像塔
双塔寺造像塔
周旧邦木坊
兴隆山古建筑群
石空寺石窟
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
石家及遇村遗址
正宁文庙大成殿
山城堡战役旧址
河连湾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平凉市
南石窟寺
武康王庙
延恩寺塔
云崖寺和陈家洞石窟
王母宫石窟
牛角沟遗址
西山遗址
桥村遗址
成纪故城遗址
崆峒山古建筑群
石拱寺石窟
静宁文庙
定西市
马家窑遗址
汪氏家族墓地
寺洼遗址
灞陵桥
辛店遗址
威远楼
榜罗镇会议旧址
陇南市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
西峡颂摩崖石刻
哈达铺会议旧址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
石沟坪遗址
栗川砖塔
吴挺墓
福津广严院
临夏回族自治州
炳灵寺石窟
齐家坪遗址
林家遗址
半山遗址
新庄坪遗址
边家林遗址
临夏东公馆与临夏蝴蝶楼
甘南藏族自治州
拉卜楞寺
八角城城址
俄界会议旧址
然闹遗址
磨沟遗址(含墓群)
洮州卫城
尕路田大房子
注1:果园-新城墓群为酒泉市和嘉峪关市共有。
参见: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各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索引:京 · 津 · 冀 · 晋 · 蒙 · 辽 · 吉 · 黑 · 沪 · 苏 · 浙 · 皖 · 闽 · 赣 · 鲁 · 豫 · 鄂 · 湘 · 粤 · 桂 · 琼 · 渝 · 川 · 贵 · 云 · 藏 · 陕 · 甘 · 青 · 宁 ·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