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人类为何乐于合作,甚至为了集体而牺牲自我利益?

世界杯波兰排名 2025-05-20 02:02:57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亲社会、合作行为,在人类中很常见,而在其他动物中却很少见。这种行为会给种群中其他个体带来好处,但却会损害个体利益。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将群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行为的建立,一直是人类进化中的一个重大未解之谜。

主流理论认为,人类的这种合作行为是由于重复交互作用(repeated interactions),经过几代人的时间,人类学会了合作行为在长期内会有回报。人类之所以合作,是因为他们预期未来会与相同的人进行互动。因此,那些反社会行为的人会受到声誉上的损害,并受到其他不合作行为的惩罚,这表明不合作行为在长期内不会有回报。

然而,有强大的经验证据表明,即使在没有声誉损害风险的非经常性和匿名互动中,人类也会表现出合作行为。这一点该如何解释?

近日,瑞士苏黎世大学、洛桑大学和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巴布新几内亚的土著人中进行了一项实验,以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该研究以:Super-additive cooperation 为题,于2024年2月21日发表在了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

该研究认为,两种主流理论重复交互作用(repeated interactions)和群体竞争(group competition)无法解释人类进化中的合作行为,并提出了将这两种理论协同作用的新理论——超加和性合作(super-additive cooperation),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类群体内高水平合作及与群体外的低水平合作。

研究团队冒险前往巴布新几内亚,在当地的两种土著人Perepka和Ngenika中进行了测试,在这项类似于信任游戏的实验中,参与研究的成对的个体必须互相交换金钱,并决定他们是自私和不合作地行事,还是社会化和合作地行事。结论是:当与自己群体的匿名成员配对时,参与者交换了非常大的金额。然而,在与其他群体的成员配对时,很少有资金转移。

在与实验相关的全面理论分析中,该研究显示,仅凭重复交互作用(repeated interactions)理论无法解释人类合作行为的进化,因为只有在个人减少合作的能力被任意限制的情况下,重复交互作用才能使合作行为得以进化。如果没有这种任意限制,合作就会崩溃。这是因为即使在重复交互作用中,也存在通过总是比伙伴合作少一点来获得优势的激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导致合作破裂。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Ernst Fehr 表示,这可能是这项研究中最具争议性的结果,因为它完全违背了主流理论。

除了重复交互作用(repeated interactions)理论,另一个关于合作行为如何进化的常见理论——群体竞争(group competition)理论也存在不足,该理论认为,个体之间合作的群体在群体竞争中表现更好,而那些不合作的群体会逐渐消亡,导致合作群体的更广泛传播。然而,理论分析表明,合作和非合作个体在群体之间的迁移削弱了合作群体。此外,合作群体之间也存在竞争,这削弱了群体中的整体合作。

那么,如何解释这个在人类中存在的明显的事实——人们即使在一次性交互作用中也经常表现得非常合作呢?

研究团队认为,重复交互作用(repeated interactions)和群体竞争(group competition)这两种理论同时来解释。这两种众所周知的主流理论协同作用,导致一种超加和性合作(super-additive cooperation)的形式,超加和性可以理解为1+1>2。

论文第一作者 Charles Efferson 总结道,重复交互作用为群体内的合作创造了激励。然而,这是一个脆弱状态。另一方面,群体竞争对这种脆弱状态有稳定作用。这一方面加强了群体内部的合作,另一方面促进了与群体外部的不合作行为。因此,合作行为似乎是在是在重复交互作用和群体竞争的共同影响下在人类历史上发展起来的。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587-024-00569-4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